11月11日,宝马集团旗下MINI品牌宣布,2023年MINI将在中国生产制造两款纯电动车型。预计到2027年,纯电动车在MINI全球总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50%。中国市场正成为MINI在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今年前三季度,MINI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2.5%。MINI纯电动车型将在光束汽车生产基地国产。此前,宝马与长城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光束汽车, 光束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建设地点为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拟在2022年建成。这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规划产能为每年16万辆。长城汽车方面此前曾表示,双方的合作不仅在生产层面,还包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预计未来的MINI纯电动汽车以及长城汽车旗下新产品均将在此投入生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新能源车零售量达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前10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了14.3%。从10月零售销量来看,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6%,而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12%,其中,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也贡献了很多的市场份额。而除了MINI外,奔驰旗下的Smart品牌也在加快国产电动化的进程,奔驰将与吉利合作,首款新车定位于紧凑型纯电动SUV,基于吉利的SEA浩瀚架构打造而来。这类小型车的电动化将有利于提高新能源车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按照规划,到2030年初,MINI将成为宝马集团旗下首个实现纯电动化的品牌。到2030年,MINI的单车碳排放将较2019年减少至少一半。“小型电动车有很多的优势,停车较为方便,同时能耗较低,未来小型电动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记者表示,此外,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欧洲、日本等市场小型车都较为盛行。随着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中国在小型车市场方面潜力较大。从当前新能源车市场格局来看,小型电动车走势较强。以10月销量为例,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份A00级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为9.4万辆,在纯电动车销量中的占比为31%;A0级批发销量为5.1万辆,在纯电动销量中的占比为17%。而在小型电动车领域,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五菱宏光MINIi增长较猛,在电动车市场中排在前列。不过,MINI和Smart这类品牌与五菱宏光MINI的定位并不相同,同时售价差别较大,因此不会形成直接竞争。
而据外媒报道,特斯拉计划在2023年将发布价格约16万元的新电动汽车,该车为一款紧凑型的小轿车。张翔认为,MINI和Smart品牌的国产化将会降低成本,而随着规模效应的发挥,它们的售价可能也会有所降低。目前,宝马和奔驰等跨国车企正在加快在电动化领域的转型。过去,传统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表现并不突出,目前正在逐步上量。EV Sale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依然稳居全球电动车市场第一,销量为62.7万辆,占据了近15%的市场份额。大众汽车和宝马集团排在第四和第五,市场份额均在5%左右,奔驰则排名第七,市场份额为3.7%。
MINI将推出两款国产电动车,小型车市场越来越热闹
很正常的操作,以前是进口,现在出口才是王道,外资的特斯拉上海工厂源源不断的往外输出,自主、新势力也在大量出海,出口市场蓬勃发展。
国内产业链自上而下非常完整
国内新能源汽车太能打了,翻一下销量前十只有特斯拉一款车,其他都是自主或者 新势力品牌,这在燃油车市场没见过
以后的局面就是外资、自主、新势力、还有合资以国内为主生产线,国内的新能源基地开足马力生产销往海外
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真的要来了

汽势Auto-First|刘天鸣
相较于后脚的吉利与Smart,长城汽车与MINI品牌牵手更早,工厂布局更全面,但产品面世仍毫无音讯。如今,宝马将暂停在牛津考利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或许能够快速推进光束汽车产品投产。
据外媒近日报道称,宝马集团计划暂停在英国牛津考利工厂生产MINI品牌纯电动汽车。MINI品牌负责人Stefanie Wurst指出,英国牛津考利工厂永远是MINI的家,但它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需要进行翻新和投资。

目前,MINI品牌旗下首款纯电动汽车MINI Cooper SE在牛津考利工厂生产,与其他MINI品牌传统燃油车共线生产。Stefanie Wurst指出,在同一生产线上投产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使得工厂的效率十分低下。
虽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但MINI Cooper SE收获了不错的销量成绩。据宝马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MINI品牌全球销量达到30.21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MINI Cooper SE全球销量达到3.49万辆,同比增长98.2%。今年前三季度,MINI Cooper SE销量达到2.92万辆,相较去年同期增长45.2%。
不断增长的销量成绩,使得MINI品牌很难完全终止在英国生产纯电动汽车。Stefanie Wurst表示,MINI品牌在英国重新生产纯电动车型时,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将采用长城汽车开发的装配线平台,但具体工厂改造日期尚未确定。

作为宝马集团电动化转型的关键之一,MINI品牌将率先完成转型实现全面电动化。根据宝马集团规划,2025年,MINI将推出其最后一款燃油车型,之后完全聚焦纯电动车型。到2027年,纯电动车型将至少占MINI销售车型的50%。到2030年代初,MINI全系车型都将实现纯电动化,同时仍将作为全球品牌在全球市场销售。
在MINI品牌实现全面电气化的道路上,光束汽车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018年7月,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在中国共同组建光束汽车合资公司,投产MINI品牌纯电动汽车以及长城汽车纯电动汽车产品。

一年后,光束汽车位于张家港的工厂奠基,2020年,光束汽车位于张家港的工厂破土动工。光束汽车合资项目总投资也从最初的51亿元增至202亿元,且双方合作内容在签约时的“年产新能源汽车16万辆”的基础上,新增了“年产全出口燃油车16万辆”。
2021年,光束汽车张家港工厂项目再度调整,由“年产16万辆燃油乘用车全出口制造及纯电动乘用车研制”调整为“年产16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全出口制造及研制”,转型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建设周期为2020-2022年。工厂冲压、焊装、涂装生产工艺不变,总装工艺由燃油车总装调整为纯电动车总装,新建动力电池PACK车间、充电设施、纯电动车生产及检测专用设备,用于生产制造全出口纯电动乘用车。

光束汽车与以往跨国汽车企业在华组建的合资公司并不完全相同,不是简单将海外车型拿到中国工厂生产,而是以联合研发生产的新合资模式,将双方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资源汇聚,推出MINI品牌纯电动汽车和长城汽车旗下新产品,并在各自销售渠道中生产。
今年9月份,MINI品牌首款纯电动都市跨界概念车MINI Concept Aceman在上海开启亚洲首秀,该车型采用了“迷你至简”的全新设计语言,展现了MINI品牌在未来电动车领域的设计方向和可持续理念。车内配备了全球首个圆形OLED中央显示屏,将MINI经典的圆形中控屏设计语言保留。与此同时,内饰也延续了“迷你至简”的设计语言,并没有其他过于复杂的设计。

根据此前披露的规划,MINI 将在中国生产制造两款纯电动车型。从目前MINI品牌纯电动产品布局来看,光束汽车投产的产品或将为MINI Cooper SE和概念车MINI Concept Aceman的量产版本。
随着光束汽车产品投放的脚步临近,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同时,长城、吉利等中国品牌车企也将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吸取跨国汽车企业的优势,在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上,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长城将生产电动版MINI的事情,过了3年终于有后续了。
英国媒体于10月中旬报道,宝马集团打算把MINI电动车的生产线,从MINI“老家”英国牛津转移到中国。

而MINI电动版将在中国投产这块“饼”,早在2019年就画出来了。
当年,MINI的首款纯电车MINI Cooper SE正式上市;同年,宝马和长城各自占股50%,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宣称2023年将在中国生产MINI的纯电车型。

转眼3年过去,到了2022年,隔壁跟吉利合作的Smart精灵1,早在6月就正式上市了,中国版的MINI电动车却还在“难产”。
让人不由担忧一把,3年前那饼,到底开始烙了没有?
随着这则报道,答案终于出来了:饼已经在路上了,而且还有意外之喜。
毕竟,当时长城和宝马洽谈MINI合作的时候,可没听说MINI电动版的生产线要从英国“转移”到中国,大家想的不过是多中国一个生产地罢了。

如今看来,这个“加一”的生产计划,居然是从英国手里拿来的,这就有点让人意外了。
而MINI这个已诞生63年的英国汽车品牌,被卖给德国车企后仍未结束多年的颠沛流离,来到中国似乎即将成为它最后的归宿。
01. 身世坎坷的MINI
虽然“MINI”这个词已经跟“宝马”牢牢绑定在了一起,但MINI从来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国汽车品牌。
它的诞生,是在1959年。
诞生的原因,是英国汽车公司(简称BMC,由莫里斯汽车和奥斯丁汽车合组而来)想要推出一款经济省油的小型汽车。
而为什么要推一款经济省油的小型汽车呢?
这就要提到第二次中东战争了。

当时帝国余晖还未散尽的“大英”,不愿意轻易放手在埃及的特权,眼看着独立后的埃及要彻底收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国联合法国、以色列,悍然对埃及采取了武力措施。
但英国并没能通过“秀肌肉”重塑往日荣光,反而拉着法国一起彻底将历史舞台让给了美苏,国内也因这次战争而迎来了一波汽油紧张的时期,MINI便由此应运而生。

从这里我们已经能看出来,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向来与国家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此后MINI的各种命运的转折,也在不断验证这一点。
不过在最开始,MINI只是因定位问题而经历了一点小波折。
1959年被正式推出的MINI,并没能顺利获得本国消费者的青睐,因为作为一款面向平民的小型车,其价格却比同类型车贵了一倍。
与之相反的,是MINI在其亮相的巴黎车展上大放异彩。法国人被这款小车的精致、新奇所深深吸引了,事实证明,巴黎车展上的法国人代表了广大时尚人士的一致看法。
1960年,MINI登陆美国。这一年,MINI在全球的累计销量达到了63000辆。
在整个60年代,全世界掀起了一股“MINI旋风”,将定位从经济小车调整为时尚小车的MINI,开始“征服”全世界。
在这段时间,MINI推出了多款不同车型,包括旅行车、微型客车,甚至还有皮卡。

论整活,六十年前的MINI才是真正的行家。
在所有这些车型当中,对MINI后续发展影响最大的,还得属John Cooper改装推出的性能版MINI。
John Cooper是一位赛车改装专家,BMC接受了他的建议,对MINI的性能进行升级,这就有了Cooper车型,以及在Cooper基础之上改装出Cooper S车型。
MINI也顺理成章获得了进入赛道的资格。
Mini Cooper S自1964年开始参加蒙特卡洛拉力赛,并在这一年以及接下来的1965年、1967年,三次获得了蒙特卡洛拉力赛的冠军,充分证实了MINI在驾控上的实力。

从此,性能便和时尚一起,组成了描述MINI品牌的两个核心关键词。John Cooper的名字也成为了MINI的经典车型之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段时间,堪称MINI的“黄金时期”。
60年代的MINI,在性能上有着足够优秀的赛道成绩背书,哪怕是基础版的MINI,也因独特的结构设计有着精准的操控性。
用MINI的初始设计师Alec Issigonis的话说,“我替Mini配置了这么好的刹车、如此犀利的转向特性,如果人们开着它还是出了车祸,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连说话向来讲究含蓄(阴阳怪气)的英国人都说得这么直白了,MINI的驾趣由此可见。
在时尚界,MINI更是成为了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上有英国女王乘坐MINI兜风,下有甲壳虫乐队人手一辆MINI。
似乎所有的英国人,都以买MINI、开MINI、甚至改装MINI为荣。
英国当年的时尚教母Mary Quant,还以MINI汽车为灵感原型,设计出了mini裙。
是的没错,今天流行文化中的“迷你”概念,就是来源于MINI这个汽车品牌。
在影视作品中,MINI也频繁出镜,或许你并没有留意MINI都曾存在于哪些电影中,但“憨豆先生”的那辆黄色小车,你一定有所印象。

到这里,事情的发展似乎一切顺利。但进入70年代以后,伴随着英国政府糟糕的产业政策,MINI的好日子差不多就结束了。
MINI在60年代的辉煌成就,其实是英国汽车工业在60年代达到巅峰期的一个缩影。彼时的英国政府,对本国汽车产业采取了关税保护政策。
对于英国来说,用关税手段来左右经济和外贸,属于是传统艺能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因抗议英国《茶税法》而起的。

但关税手段并不总是有效,这是把双刃剑,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具体到汽车工业上,关税保护政策虽然帮助英国本土的车企将竞争对手挡在了国门外,但长期的缺乏竞争也让英国车企开始不思进取。
到60年代后期,很多车企都开始频频暴雷,MINI所在的BMC也不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管理和成本问题。
按照重组后的调查小组发现的记录,有16个版本正在生产的MINI,平均每辆车的利润只有16英镑,还有的车型更糟糕,莫里斯品牌和奥斯汀品牌下的两辆小型车,每卖出一辆各亏损9英镑和17英镑。
而英国政府对于这些车企的解决方案,是促成更多的兼并。
1967年,本就是由莫里斯汽车和奥斯丁汽车合并而成的BMC,在收购捷豹之后组成了英国汽车控股(BMH)。

仅仅13个月之后,1968年,BMH又与利兰汽车公司合并成英国利兰汽车公司(BLMC)。此时的BLMC,已经是英国唯一一家本土车企了。

但商业上的兼并,往往只是“弱弱联合”,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
尤其是死要面子又热爱传统的英国人,即使在合并、重组之后也对新公司没有半毛钱的归属感。就连工厂的工人都不愿意生产“竞争对手”品牌的汽车,还谈什么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呢?
因此囊括了诸多英国著名汽车品牌的利兰,也只是攒成了一个更大的包袱,到1974年已经濒临破产,此时英国政府为了挽救民族工业,选择出手接盘,于是利兰进入了国有化阶段。
到80年代中后期,英国政府自己也陷入“滞涨”,没有余力管利兰了,1988年利兰再次私有化;经过一系列变卖、整组,1989年利兰被改名为罗孚汽车集团;1994年,罗孚被宝马收购。

自此,英国汽车工业算是一切尘埃落定——彻底玩完了。而跟着BMC饱受动荡的MINI,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1971年,Mini Cooper系列全部停产;
直到1994年,除了推出Mini Clubman一款车型,以及数量众多的联名版、限量版,MINI品牌几乎毫无建树。
02. 面临电气化,
MINI该何去何从
好在,宝马很是看重MINI这块金字招牌,卖了捷豹、路虎都要留着MINI。
在宝马的手上,MINI再次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BMW MINI的故事了。

虽然英国人的传统和固执,不利于利兰和罗孚的公司整合,但放在品牌忠诚度上,这反而是个大优势。
哪怕MINI已经归到了宝马旗下,但英国人依旧喜爱MINI,至今MINI的全球销量有大头都来自英国市场。
而宝马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并没有变动MINI的工厂。目前MINI车型的主要生产地,依旧是位于英国老家的牛津工厂。

纯电车型MINI Cooper SE也不例外,一直在牛津工厂与燃油车并线生产。
这样的安排在当前来说或许已经足够,在MINI去年30万台的全球销量里,纯电车型只占了约3.5万辆。
但对于MINI持续增长的纯电车型需求来说,继续在英国生产就不是个好选择了。
因为MINI的电动化转型计划是这样的:2025年推出最后一款燃油车型,2027年纯电车型至少占销量的50%,2030年完成纯电动化。

按照英国媒体的报道,MINI纯电车型的生产线之所以要转移到中国,核心原因是牛津工厂“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
这个“没有做好准备”,在我看来是句大实话。
现在已经是2022年了,放眼全世界,电动车最大的市场无疑是中国。
那为什么MINI Cooper SE没有进入中国市场?
只提产品的话,这台车WLTP工况下143英里(230公里)续航,售价29000欧元(约20万人民币)。

即便是放在刚上市的2019年,这个水平在国内也是连开卷的资格都没有,如果真的有人买,那只能说是为了情怀买单。
而MINI想以纯电动车企的身份,和全世界的车企竞争,不推出具备足够产品力的车型,是绝对行不通的。
与市场最大、产业链发展更为成熟的中国合作,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可能追求“英伦风骨”的英国人,无法接受MINI“离家出走”,但与中国车企打交道更多的德国宝马,对这件事的感受更深。

比亚迪、蔚来等国内车企,扎堆进军欧洲市场,目标直指欧洲汽车工业腹地德国,德国人自己都被“偷家”了,英国人真的以为“闭门造车”就能挡住中国车企的进攻吗?
上一次“闭门造车”,迎来的可是英国汽车品牌的大规模卖身。
更别提包括英国在内,整个欧洲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
能源短缺、能源价格飞涨,连民众都在抢购中国电热毯了,工业制造受到的影响只会更大。

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何谈电动车的大规模生产。
或许英国政府不愿意看见MINI的未来被投放到中国,但这次英国政府已经无力阻拦了。
特蕾莎·梅和约翰逊两任首相都没能捋清楚,英国该如何应对脱欧带来的影响,疫情加上能源危机,更是为经济政策的实施增添了两重难度。
英国现任首相特拉斯的表现还要拉胯,上任45天后就宣布辞职,创下了英国史上任期最短首相的记录。介于她短暂任期内糟糕的财政措施,特拉斯辞职的消息一放出来,英镑和英国股市直接应声上涨……

这样的局面,也就别指望英国汽车工业能凭借政策的支持,来个成功振兴了。
反观中国,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撑,到地方层面的具体政策倾斜,是持续多年的一以贯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注和扶持。
甚至为了国内新能源车企能真正获得战斗力,我们不惜改变规则允许外资车企100%独资控股,也要引进特斯拉这条鲶鱼,最终不仅激发了国内车企的活力,也收获了一条完整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
前不久,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自动驾驶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众所周知,国际标准的归属,意味着话语权的归属。中国参与到自动驾驶国际标准制定的序列中,证明中国终于站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龙头位置。
宝马集团很清楚,比起留在英国,中国才是MINI转型电动化的更好选择。
03. 写在最后
根据今年1-8月的数据,我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仅次于日本。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59%,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
随着“中国制造”的实力不断提高,“英伦制造”的光环在逐渐黯淡。就像现在坊间戏称最好的捷豹路虎产自中国,未来的MINI电动车估计也会面临一样的局面。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失去了统治她70年的女王,只剩下汽车设计和赛车基因两样传家宝的英国汽车工业,也终究留不住MINI。
毕竟,汽车说到底还是工业品,从80年代就开始持续去工业化的英国,已经没有资格许诺MINI的明天了。
全新电动MINI Cooper刚刚在慕尼黑开启世界首秀,关于这款车国产落地的确切消息今天就传来了。

宝马官方口径:全新的三门MINI Cooper和一款全新的MINI紧凑型跨界车,计划在光束汽车工厂相继投产,供应国际和国内市场。国产MINI纯电动车型将于2024年出口海外市场。
光束汽车,一个久违又熟悉的名字。

2018年,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签署了一份合资协议,将在中国成立一家股比为50:50的新合资企业,生产MINI电动汽车,这家合资企业就是“光束汽车”。
50:50的股比使得双方皆可以自由且公平地进行决策,这也是彼时与以往中国车企合资模式的区别之处。

此外光束官方信息中“共同研发产品且共享研发平台是这次双方合作的重点”也预示这种独特的新合资企业模式不仅在生产层面,还包括双方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而不是像此前一样简单地将国外车型本土化生产。
彼时宝马方面则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MINI品牌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必须实现在中国生产纯电动MINI汽车,这是MINI品牌迈向电动化的重要步骤。”
2019年底,光束汽车项目在江苏张家港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为51亿元人民币,年标准产能为16万台,预计拥有约3000名员工,而工厂建设周期预计为2020至2022年。

按照原有计划2020年开工的光束工厂应该在2022年就已经建设完成,但一晃数年过去,显然整个光束汽车规划的进度,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发展。
毕竟时间到了2023年,此前关于光束汽车后续进展的消息还是一度寥寥,但好在如今虽迟但到,基于光束汽车,下一代纯电动MINI 将在2024年从中国出口。
从宝马官方表态中看到,目前基于光束汽车生产将有两款宝马纯电产品,一个是慕尼黑车展亮相的全新MINI Cooper,以及一款紧凑型跨界车。
在纯电动方面,其实MINI COOPER SE在2019年就已经推出,只是出身在MINI传统的英国牛津工厂,和生产传统MINI的生产线共线生产,技术则来自宝马集团Dingolfing和Landshut的电动汽车技术中心的MINI COOPER SE,毫无疑问和宝马纯电车一样只是一款“油改电”车型。

不过虽然是“油改电”,但不同于其他传统品牌的电动化转型,MINI带上“电”在汽车市场还是挺受欢迎的。
2022年,MINI品牌全球销量共计29.2万辆新车,其中纯电车型MINI COOPER SE销量增长了25.5%,达到43744辆,占MINI品牌整体销量的15%。
而在更早些时候,2021年,MINI品牌全球销量30.21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MINI Cooper SE全球销量达到3.49万辆,同比增长了98.2%。
所以市场的反馈是,人们对于购买一台纯电的MINI并不拒绝,但另一方面的情况此前电动MINI的生产效率有些低下。此前MINI品牌负责人Stefanie Wurs甚至亲自表示英国牛津考利工厂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需要进行翻新和投资,原因主要在于和燃油车的共线生产。

对于当下的MINI品牌而言,基于光束汽车来生产全新纯电动MINI车型的好处是明显的。
一方面是在光束汽车,一个全新的纯电平台产线生产效率必然高过牛津工厂的油电混线生产,2024年从中国出口的下一代纯电动MINI或许会见证一个中国速度。另一方面是,MINI Cooper SE即便销量好,也只是一台“油改电”车型,未来基于纯电平台原汁原味的纯电产品或许才是MINI品牌真正电动化的全新开始。
而基于光束汽车,一则将可以为MIIN开启新的生产速度,其次或许不仅仅只是产线的转移,或许也可以为MINI孵化一个真正的纯电平台产品。毕竟宝马自己目前也没有纯电平台,其真正的纯电平台要在2025年量产,但长城是掌握纯电动平台技术的。

中国车企的纯电平台加上一个国外品牌在当下就有成功的范例,比如奔驰和吉利各持股50%合资的Smart,这份名单里未来可能还会再加上小鹏和大众。
只是对于已经上线的光束汽车而言,背后的宝马和长城最终是否会让其再复制一遍Smart的范例,还是仅仅只是MINI自身纯电动产线的转移?这其中技术合作的深度有多少?靴子还未落地,或许未来基于光束生产的另一款产品—全新的MINI纯电紧凑型跨界车诞生时,答案就揭晓了。